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
唐代: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贾岛是中唐著名的诗人,也是韩愈最得意的弟子,两个人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了唐朝诗坛的一段佳话,而关于两人相遇时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为后人津津乐道。少年时代的贾岛家境贫寒,家人担心养不活他,于是把他送到寺庙出家为僧,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奈,对于贫穷人家来说,自己无法养活,只能是送到寺庙,毕竟在那里还有一丝希望。
正是由于在寺庙里长大,贾岛跟随老师傅吟经念佛,耳濡目染认识了一些家,再加上当时唐朝重文,人们都喜爱诗歌。贾岛同样如此,每天除了吟经念佛,还有就是开始独立创作,于是有一天,他在路上一边走路,一边想着诗句,不曾想撞到了韩愈的车队,当时的韩愈鼎鼎大名,听说贾岛在写诗,他很感动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还听从韩愈的建议还俗参加科举考试。
贾岛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也让他的作品显得别具一格,而这首《黄鹤楼》写得也是很有气势,很显然这也是套用了崔颢《黄鹤楼》的意境,不过他用得同样很巧妙,在首联和颔联写出一种孤独之感,他并没有直接描写黄鹤楼,完全是通过周围的环境,还有当时的心境来呈现,这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也成为了这首诗一大特色,读来也是让人称赞。
黄鹤楼
[唐]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山,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贾岛,以“苦吟”闻名,称“诗奴”,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诗中多荒凉孤寂之感。
首联写景,“高槛危檐”写黄鹤楼之势、“孤云野水”写黄鹤楼之境。苍茫云水间,黄鹤楼孑然而立,翼然若飞。颔联发问,青山绵绵,万古长依旧;黄鹤悠悠,此去何时归?后两联,情景交融,水中倒影,映出半城山色;烟雾丛生,树木迷蒙熹微。远去的仙人,注定无法相见,只能脉脉含情,赋予落日余晖。
诗人登临古迹,见楼高檐危、云天接水,望大江涛涛、大河茫茫,即景生情作此诗。虽说黄鹤楼风景壮丽,然而仙人难觅,欣慰之余,难免有几分落寞与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