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资源网

专业游戏攻略及百科知识分享平台

苏洵六国论(苏洵六国论翻译)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1、六国之所以破灭。不在于兵事不利,而在于希望单独与秦国交好,独善其身。秦国志在天下,而六国不知唇亡齿寒之理。


2、《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3、节选: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译文: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苏洵之所以会写下《六国论》,乃是因为,当时的北宋王朝,正处于和战国时六国相似的处境,北宋面临契丹和西夏的威胁,采取了和当年的六国差不多的套路。

当年,六国是不断地割地求和,以身饲虎狼,最后连祖宗的家底都没了,国破家亡。而北宋虽然没有割地求和,但却屡屡签订城下之盟,不断地把金银钱粮送给西夏和契丹,这都省了西夏和契丹自己到北宋的土地上收税了,等于直接免费雇佣了北宋这么个奴才。

对此,苏洵甚是不平,引用六国被灭国的事例,创作了《六国论》,并在《六国论》中告诫北宋统治者,“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