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局上看,西厢记的爱情更圆满,而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更凄惨一些。
杜丽娘的爱情观,是在她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中极其鲜明而强烈地表现出来的。杜丽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阴暗、冷酷的世界。然而,这个环境又是那样的和谐,它对人的压迫并不是血淋淋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让人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这种无形的压迫,不是政治压力,而是思想和精神压力。这种逼人的压力竟然是以好心好意的“爱”的形式出现的。然,杜丽娘对异性情爱的追求,是不轻松的。不仅环境不允许她这样做,有时她自己也不敢这样做。可是,要扼杀、埋葬自己的情爱又办不到。在矛盾中,她一步一步挣扎着,经受了内心深刻的矛盾与苦痛的煎熬,步履艰难地去追求天然的发展,追求“人”的权利和作为人性本能的“情爱”、“性爱”理应有的地位。于是,由梦入死,又由梦复生,最后终于使之成为现实。这种生生死死的执着追求,在礼教的重压之下,自然会使千百万观众和读者肝肠寸断,扼腕叹息,引起强烈的共鸣。而对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为精神本体的封建社会来说,这无异是一种彻底否定的宣战。崔莺莺的性格特点: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莺莺是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一个聪明、机智、独立、勇敢、热情、活泼的女子。
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和追求,对感情执着,不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具有敢于挑战社会传统的勇气。
与此同时,莺莺也表现出一种温柔、体贴和善良的品质,尤其是在对待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时。总之,莺莺是一个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女性角色,她的性格特点也成为了《西厢记》中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