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孟子明确提出人性本善说的,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应。
我们经常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并不是孟子的原话,据说是宋代王应麟根据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意思稍作改编而成,放到了著名的《三字经》的开篇第一句话。
人性本善出自《孟子·告子上》,大致内容是公都子询问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孟子予以解答,具体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依据是:①性无善无不善也 ②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③有性善,有性不善④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也 。5、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6、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7、或相倍蓰而无算嗜,不能尽其才者也 8、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孟子。
孟子的的主要思想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相反的。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依据,在他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中心环节。人性本善是一个字词,出自《水信无分于东西》中的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并未说人性是什么。由作者孟子所著。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性善论的观点
第一,人是可以为善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坏,而是心坏掉了。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
第二,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所以孟子一直鼓励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三,“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因为这“四端”就藏在人的心里,所以,人往往习以为常没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
第四,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第五,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而人的法则就是追求美好的品德。
人之初,性本善,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观点,其代表人物是孟子,也就是说性善论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长久争论的一个问题,儒家主张性善论,因此注重对人的道德教育,在国家的治理上也强调的是德治。与之相对立的叫做性恶论,它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在国家的治理上主张严刑峻法。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提出的。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抓住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