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资源网

专业游戏攻略及百科知识分享平台

铁铉怎么读?铁铉的读音和意思

张昺:为忠义生,因吃瓜死,朱棣靖难杀的第1人,赢得5位帝王尊重

年,中国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流行语——吃瓜群众。意思是指那些不明真相的围观者。不过,“吃瓜群众”的“瓜”,最初指的可不是瓜果,而是瓜子。

在明朝历史上,也曾有一位大臣因“吃瓜”而闻名于世,此人名叫张昺[bǐng],曾任北平布政使,他因为到燕王府吃瓜,成了靖难之役的第一缕冤魂。

公元年(明朝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皇明祖训》 中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靖难,而在靖难之前,被朱棣祭旗的人,就是张昺。

在历史上,张昺并不如铁铉、盛庸、方孝孺、齐泰等人的名气响亮,但是,张昺也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本文,笔者将通过史料的重现,给大家分享明朝历史上的这位大义凛然的“吃瓜者”。

一、俊彦入仕途,侍郎赴北平

张昺是山西泽州府(今山西省晋城市)人,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八年,当时,正值元朝末年,苛政如虎。根据地方志记载,张昺“父母务农,家境殷实”,可见,他应该出生在一个底层小地主家庭。

张昺自幼聪慧过人,读书写文都能举一反三,很小的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洪武四年,朱元璋废除科举,在各地设立府学,张昺因“人品才学俱优”,被推荐到府学,而后入仕。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张昺被提拔为工部右侍郎。根据《河内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八年,张昺到河南怀庆府督查河务,他勤政朴实,爱民如子。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和张昺曾有多次接触,张昺有许多为政的理念和朱允炆较为契合,朱允炆认为张昺是国之栋梁。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当时,朱允炆年仅岁,而各大藩王带甲数万,节制沿边士马,这让年轻的朱允炆十分担忧,再加上黄子澄、齐泰等人在一旁怂恿,朱允炆随即决定削藩。这时候,朱允炆召来张昺,任命他为北平布政使。《明史·张昺传》记载:

建文初,廷臣议削燕,更置守臣。乃以昺为北平布政使,贵为都指挥使,并受密命。

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张昺被调往北平任布政使,背后是有深刻原因的。因为朱允炆最主要的削藩对象就是当时年龄最长、实力最强的燕王。只是,当时齐泰建议先削燕王,而黄子澄认为燕王势大难图,不如先削周王朱橚(朱棣的同母弟),等剪除了羽翼后,再图燕王。

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在对付朱棣之前,朝廷需要派遣心腹到北平去监视朱棣,张昺便是充当这个角色。

当时,和张昺一同前往北平的,还有朱允炆的另一位亲信,此人名叫谢贵,他被调任北平担任北平都指挥使。

注意,《明史》中特地提到“并受密命”四个字,说明在张昺和谢贵去北平之前,朱允炆应该和二人交代过具体对付燕王的细节。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张昺和谢贵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接到了朱允炆的“密命”,去北平监视朱棣,这个人就是张信。《明史·张信传》记载:

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谋勇,调北平都司。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

张信本是永宁卫都指挥佥事,朱允炆登基后,他被调往北平都司,受“密命”和张昺、谢贵二人一起“谋燕王”。

记住张信这个名字,因为他和张昺的死有直接的关系。

建文元年八月,在朱元璋驾崩尚不足三个月时,朱允炆便派李景隆以练兵的名义路过开封,突袭了周王朱橚的府邸,朱橚被生擒后被贬为庶人,流放到了云南。此后的2个月内,朱允炆又连削四位藩王,其中湘王朱柏为自证清白,不惜举火自焚。

五王被削的消息传到北平后,燕王朱棣如坐针毡。因为朱棣明白,建文帝绕了这么一个大圈,本质上还是为了对付自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开始准备起兵。

这时的北平城,局势便诡异起来。

一方是受朝廷密命,来“谋燕王”的三人组;一个是被朝廷削藩之策逼到墙角,暗中准备谋反的皇叔。

于是,张昺和朱棣,彻底站在了对立面上。不过,时机未到,双方并未撕破脸。

二、燕王称病诈疯,三臣磨刀霍霍

虽说朱棣在暗中谋划起兵,但兵器、粮草都需要时间来准备,所以,朱棣最需要的是时间。准确来说,朱允炆下手越晚,对朱棣就越有利。

于是,朱棣从建文元年正月开始,便有计划地“生病”了。朱棣这一病,不仅赢得了朱允炆的短暂同情,还让他有了不去南京参加朱元璋的一周年祭礼的借口。然而,作为前来监视朱棣的朝廷官员,张昺却不敢放松。《明史·张昺传》云:

时燕王称疾久不出,二人知其必有变,乃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军士,列九门防守。

意思是,张昺见朱棣“生病”,猜到可能有诈,为了防止生变,张昺和谢贵二人安排北平的七卫兵马和屯田的军士来驻守北平的九门。

这期间,朱棣听信姚广孝的建议,在王府后院加盖房舍,并饲养了大量鸭鹅等家禽,用家禽的叫声来遮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朱棣“病”了半年时间,到了当年的六月,情况发生了变化,燕山有一位叫倪谅的百户突然逃到京城,状告燕王府的于谅周铎两位校官正在图谋不轨,朱允炆抓住机会,不仅杀掉了于谅周铎二人,还下旨狠狠地申斥朱棣。这时,朱棣为了拖延时间,不仅装病,而且还开始装疯。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王乃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朱棣的演技很不错,他将自己彻底变成了一个“真疯子”,他穿着亲王服饰,在街市中大呼小叫,言语狂乱,甚至夺人酒食,有时候睡在地上,整天都不醒。

正是在这个时候,张昺和谢贵借着“探望”朱棣的名义,到燕王府查看虚实。等张昺二人见到朱棣,大吃一惊,只见朱棣在六月盛夏时节围着火炉烤火,身体战栗不止,口中喊冷。史载:

张昺、谢贵入问疾,王盛夏围炉摇颤曰:“寒甚。”

朱棣的表演,让张昺一度陷入困惑,他甚至以为朱棣真的疯了,好在谢贵有所怀疑,二人只得将所见所闻上报给朝廷。朱允炆也拿不准朱棣是不是真疯。

这个时候,兵部尚书齐泰想了一个办法,他派兵活捉了来京城打探消息的燕王府护卫百户邓庸,在严刑拷打之下,邓庸招认朱棣乃是装病。朱允炆大怒,让兵部尚书齐泰准备密旨发往北平,命张昺、谢贵、张信三人逮捕燕王。

张昺接到密旨后,立即和谢贵、张信商量行动计划,不料,待张昺、谢贵二人走后,张信这边出了意外。《明史·张信传》记载:

(张信)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

原来,张信接到密令之后,脸上有些忧惧之色。他的老母亲看儿子脸色不对,便问情由,张信只得据实已告,张母大惊失色,她对张信说:“你父亲生前总说燕王府有王气,你的无妄之举,会给我们家带来灭顶之灾!

张信听了母亲的话,一夜都没睡着,天还没亮,他就带着朝廷的密令求见朱棣,朱棣见到密令惊出一身冷汗,然后对张信下拜说:“生我一家者子也!

意思是,你送来的消息,救了我一家啊!

就这样,张昺和谢贵被张信出卖了。当张昺和谢贵回去准备兵力的时候,朱棣也在书房之中和姚广孝等人商量对策,最终,朱棣决定让张玉和朱能两位悍将带领八百勇士潜伏在王府之中,以待变故。

接下来,便是两方人马的终极对决。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朱棣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所以,他的赢面要比张昺大得多。


三、王府瓜掷地,壮士死不屈

建文元年七月,天气初秋,张昺和谢贵点齐人马,突然包围了燕王府邸。张昺和谢贵麾下的将士们个个身披重甲,手拿弓矢,口中还高喊要捉拿燕王府内的官员。朱棣见状,并不着急,他召来张玉、朱能,对两位大将说:

“是当计取之,今奸臣遣使来逮官属,依所坐名收之。即令来使召昺、贵付所逮者,贵、昺必来,来则擒之,一壮士力耳。”

朱棣的意思是说:张昺和谢贵带来的人太多,我们不能硬拼,应当智取。他们不是要来抓府中的官员吗,我们假装把官员们都绑起来,让张昺和谢贵二人入府来查验。等二人入门,我们便将他俩擒获!

张玉、朱能听完大喜,连忙按照朱棣的要求去传话。门外的张昺听闻燕王已主动把官属们都绑了,大喜过望,以为自己兵不血刃就能拿下燕王府。于是,在张玉的指引下,张昺、谢贵二人挺着胸脯进入了燕王府。

当张昺和谢贵到来后,看到朱棣正训斥那些府内的官员,二人更是放松了警惕。

接下来便是吃瓜的一幕。《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贵、昺入,燕王曳杖坐,赐宴行酒,出瓜数器,曰:“适有进新瓜者,与卿等尝之。”燕王自进片瓜,忽怒且詈曰:“今编户齐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为天子亲属,旦夕莫必其命。县官待我如此,天下何事不可为乎?”

等张昺、谢贵坐下,朱棣摆上酒席,然后拿出瓜果说:“外面刚送来的瓜,你们和我一起尝尝。”(不过,具体是什么瓜,史书中并没有明确。)

张 、谢二人刚才和将士们在府门外喊了半天,正好口渴,于是连忙道谢吃了两口。正在这时,朱棣突然将瓜摔在地上,骂道:“平常老百姓家中的兄弟宗亲还知道相互体恤,我身为天子血脉,却不能保住自己家人的命,朝廷如此待我,我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呢?”

朱棣说完,张昺、谢贵二人大惊失色,他们想奔出王府求援,可是,此时张玉和朱能带领的八百勇士已经堵住了出口,张昺和谢贵二人挣扎不过,很快被擒。

朱棣指着张昺和谢贵二人的鼻子说:“我哪来的病?都是你们这帮奸臣逼得!现在本王已经表明心迹,你们若是投降,尚且还来得及。”

朱棣说完,张昺突然立即起身,众人以为他真的要投降,没想到,张昺向天拱手说道:“吾宁可断头死,也不做易主之臣!”

朱棣大怒,让人将他拖出去斩了,张昺被绑着拉了出去,口中仍骂朱棣是乱臣贼子。直到去世,张昺仍不屈服,谢贵亦然。《明史·张昺传》记载:

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

在杀掉张昺和谢贵后,门外那些士卒有的逃跑,有的投降。朱棣趁机向大家哭诉自己的“委屈”,然后说高皇帝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而今,朝中有佞臣作祟,诸位亲王被逼的无路可走,为了大明江山,他只能起兵“清君侧”。

将士们被朱棣的情绪所感染,纷纷下跪表示要拥戴燕王。

然后,朱棣下令以张昺、谢贵的血来祭旗,将士们更深受鼓舞。当天,在朱棣的布置下,张玉、朱能等带领燕王麾下人马迅速夺下了北平九门,靖难之役,就此开始。

张昺和谢贵原本是奉命来擒拿燕王的,只因张信提前通风报信,让燕王早设下计谋请他们入瓮,因而失败。

然而,纵观张昺在北平一年多的经营,他对朱允炆可谓忠心耿耿,即使最后中计被俘,他仍没有屈服。

需要说明的是,朱棣诛杀张昺的时候,当时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也在场,这对他后来为张昺平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吕氏春秋》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张昺虽然是一介文官,但绝对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四、热血撼五帝,忠烈垂千年

张昺被杀时,年仅岁。当天,朱棣的大军冲入北平布政司衙门,张昺的家人几乎全部被杀,只有一个小儿子趁乱逃了出来,算是为张昺保留了血脉。

张昺虽然被杀了,但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靖难之役发生半个月后,朱允炆得知张昺已死,下旨由礼部祭祀张昺,并追封张昺为礼部尚书,谥号“贞毅”。

“贞”是忠贞不屈的贞,“毅”是毅勇果敢的毅。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其子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不久,但心胸极其宽广。根据清代乾隆三十七年的《张氏族谱》记载,朱高炽敬佩张昺之忠,下旨为张昺立庙,敕封他为都城隍。

到了明英宗时期,张昺再次被朝廷表彰,史载:

英宗嘉许张昺的忠诚,发格建祠,春秋致以祭祀,确定为法。

明英宗朱祁镇赞扬张昺的忠义节烈,为张昺建立祠堂,每年春秋由朝廷祭祀。

明朝隆庆六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继承皇位后下旨:

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于乡,有苗裔者恤录。发帑建祠,春秋致祭,颁为定典。

意思是,朝廷要优待那些建文旧臣的后裔。张昺的后代因此得到朝廷的特殊抚恤。

南明时期,弘光帝朱由崧为了激励国人抵抗清军,表彰那些忠烈之士,张昺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至此,张昺先后得到了明惠帝(建文帝)、明仁宗明英宗明神宗弘光帝五位帝王的尊重。

从农家子弟,到入仕朝堂;从初赴北平,到吃瓜受难;从靖难之役的第一缕冤魂,到五位帝王的认可。事实证明,张昺的忠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司马光在《四言铭系述》中说: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本文,我们暂且不去评价靖难之役的意义,仅从传统的“忠信”文化角度来看,张昺绝对是一位值得敬畏的先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