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讲:“人若无品,难以立身。”
品,是修身最为关键之处,是为人处世的关键招牌。
家庭背景,能力与情商,或许能让人在前行道路上步伐迅速。
然而若人品不正,行为不端,就算当下站得高,往后必定摔得狠。
做人,“品”字最为珍贵。品格、品相、品味,才是在世间行走的最佳通行证。
关于品行涵养,心思善恶,老祖宗留下8句大白话,早已讲透彻了!
品显于行,心隐于内。
译文:
一个人的品行与心思,就藏在他面对事情时的表现之中。
感悟:
俗话说:“事出见人心。”
人心难测,表里如一的人少之又少。
唯有经历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个人真实的人品与内心。
比如在大事面前有无担当,艰难之事前是否伸出援手,小事上能否懂得换位思考。
品,不在于言语,而体现在行动上。
我们要擦亮双眼,通过事情观察人品,那些正直坦荡、善良温暖且品行端正之人,才最值得我们深交。
人品不端,皆因利字迷心。
译文:
品行之所以不高尚,根源就在于对利益无法看透看淡。
感悟:
《增广贤文》中提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皆追逐利益,看重自身利益,这是人之常情。
但倘若只图个人私利,丧失原则,忘却本心,那便是本末倒置。
这类人,必然心思狭隘,人品不佳,虽能获取一时好处,却终究无法长久。
唯有看清本质,重视人品,面对利益,厚道多于精明,坦诚多于算计。
如此做到见利不忘义,坚守底线,重视情义,才能修养人品,让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读书纵未成名,亦可人雅品高。
译文:
努力读书,即便尚未取得功名成就,人品也会比之前更加高雅。
感悟:
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读书多了,知识增长,涵养加深,眼界拓宽,格局变大。
即便未能功成名就,气质也会自然改变,品行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愈发高雅。
所以,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要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
很多时候,你以为读过的书都已忘却。
但实际上,每字每句都已融入品性,终会给人生带来积极向上的改变。
人品臻于极致,便是返璞归真。
译文:
人品修炼到最高境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回归到天性本真罢了。
感悟:
老子说:“复归于朴。”
极致的人品,没有刻意的伪装,全是出于天性本心。
内心怎么想,行动就怎么做。
既有源于内心的修养,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也有替他人着想的善良。
无论何时何地,始终言行一致,让人感觉如春风拂面,与之相处安心放心。
不慕官职高低,唯重人品优劣。
译文:
不追求官场职位的高低,只看重做人品德的好坏。
感悟:
有句话叫:“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一个人内在的品行修养,远比功名利禄更为珍贵。
况且,人若无品,不配为人,又怎能谈得上做官为百姓谋福祉。
相反,人品高尚,清正廉洁,做官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先有良好的人品,才有高尚的官品,自然能赢得众人的敬重与爱戴,仕途顺遂。
心善结挚友,品正遇伯乐。
译文:
内心善良能够结交到真挚的朋友,品行端正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贵人。
感悟:
《菜根谭》有言:“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品行恶劣的人,遭人厌恶,即便费尽心思也难以走远。
这世间,唯有厚德方能承载万物,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收获也比常人更多。
因为他们立身正直,行事磊落,口碑良好,美名远扬。
如此,必定能广结善缘,吸引贵人相助,人生之路顺风顺水。
鸟伴鸿鹄飞高远,人随贤良品自优。
译文:
鸟儿伴随鸿鹄,自然能飞得高远;人追随贤良之人,自身品行也会变得优秀。
感悟:
《论语》中讲:“无友不如己者。”
与人交往,一定要用心选择与品德贤良的人结交。
环境对人影响很大,你的品行高低,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若与品行恶劣的人交往,不知不觉中你也会降低自己的底线。
选择与善良的人交往,与贤能的人为友,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你才能见贤思齐,提升自己。
世间头等好人品,还从书中来修炼。
译文:
这世间最好的人品,终究还是要通过读书来培养修炼。
感悟: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良好的人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阅读中不断地滋养修炼。
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见解,更有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德行。
长期受到熏陶,必然会收获颇丰,遇见真实的自己,成就卓越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