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洛经年月 看花始觉春——有关洛阳的唐代诗赋在敦煌的流行与传播
作者:邵小龙(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洛阳自周公营建东都以后,古代王朝便多次定都于此,故后世有“九朝古都”之说。中古时,隋炀帝首先对洛阳城再次加以营建。唐高宗在位时,曾多次行幸东都,至武后执政时期,洛阳成为武周神都,在中古时期达到了鼎盛。作为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城市,洛阳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本文以敦煌石室所出的文学写本为线索,分析与洛阳相关的文学作品在敦煌的传播。
敦煌写卷中有一些与洛阳有关的单篇文学作品,如P.内抄于王粲《登楼赋》之前的《白头翁》末联残句,又如Дx.+P.内抄于孟浩然《闺情》之后的《白头老翁》。《白头翁》与《白头老翁》实为一诗,这首诗又名《洛阳篇》《代悲白头翁》《代悲白头吟》,作者为初唐时人刘希夷。刘希夷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人,上元二年()登进士第。《唐才子传》称其“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拒常检”。若相关记载不虚,可见在刘希夷豪迈奔放的表象之下,实际也潜藏着哀婉悲凉的心态。其笔下多首诗歌的风格,正与辛文房所言“词情哀怨”相称。此处所论的《白头翁》,便是这种心态的文学化表现。该诗在五言汉乐府《董娇娆》的基础上形成,刘希夷不仅将原诗的五言改为七言,而且诗中表现的悲凉情绪比原诗更甚。《董娇娆》以洛阳城东一位采桑的女子起笔,转而感慨“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但到结尾之处,作者又以美酒锦瑟抵御惆怅,一番悲情也就此打住。刘希夷在诗中增加了另一位抒情主人公白头翁,令其与采桑女双双共同表现红颜难驻、富贵难存、沧海桑田、老而成空的感叹。诗句中的“宛转蛾眉能几时”,是否影响到《长恨歌》的“宛转蛾眉马前死”,我们姑且不论。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却是以极浅白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对生命深处的敏感思索。这种由花落花飞产生的无限感慨和悲情,估计也只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能解此中味了。